二十一世紀少年

Click HERE to see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朋友的侄兒剛滿一歲﹔一次家庭聚會裡﹐其他的親戚都帶來了自己的孩子。房間內的孩子都未滿兩歲﹔他們都顯得有點害羞﹐沒有一起玩耍。這時候﹐有一位爸爸拿出袋裡的iPAD﹐把它放在地上。神奇的事情發生了﹔iPAD 好像磁石般吸引每個小孩子自然地爬了過去。小小的手熟練地在熒光燈上撥左撥右﹔突然之間﹐這群孩子﹐雖然未懂得走路﹐但卻已經開始分享資訊。

如果﹐你看見這情景時﹐會像我般問﹕“這是小孩子該玩的玩意嗎﹖太小的孩子需要接觸電子產品嗎﹖”你一定是九十年代前出生的人。教育論壇裡﹐我們稱自己為數碼化的新移民 (Digital Immigrants) - 數碼產品在我們小時候並不普遍﹐到了十來歲開始沉迷電玩與上網時﹐總試過被父母責罵﹔因為對他們來說﹐電子產品是種毒物。對於過份依賴電子產品﹐我們心裡總是有份內疚感。

九十後出生的孩子都是數碼化的原居民 (Digital Natives)﹔包圍著他們的數碼化產品應該比花草樹木還要多。他們的爸爸媽媽﹐雖然是數碼化移民﹐但都已被這新文化同化了﹑很需要依賴數碼產品過活。但是﹐問題來了﹐雖然這一代的爸爸媽媽認同數碼化帶來的方便﹐但源自兒時的那份內疚感總會在教育孩子時悄悄的爬了出來。

要老師與父母在這課題上得出一個鮮明的立場﹐實在很難 - 當我們自己都會在乘車時Refresh一下Facebook updates﹑在家深夜時上livescore查看最新賽果的同時﹐我們怎好意思對自己的孩子說﹕“互聯網不好﹐一天只准上網半小時。”

在下定論之前﹐讓我們看看一些來自美國的數據﹕(Kratus, 2010)

數碼化移民的主要網上活動﹕(沒有指定年齡組別)
  • 電郵
  • 網上搜尋
  • 尋找地圖及駕駛路線
  • 尋找與自己興趣有關的資料
  • 看新聞和天氣

數碼化原居民上網的主要活動﹕(沒有指定年齡組別)

  • 即時短信(e.g. MSN)
  • 瀏灠社交群組 (e.g. Facebook)
  • 為學校功課作資料搜集
  • 聽音樂
  • 分享資訊

其他相關資料: (數據發表年份)

  • 64% 居于美國的青少年人曾自創過網上資訊﹐如Blogs 與 websites (2006)
  • 50% 居于匈牙利﹑丹麥﹑蘇格蘭﹑挪威﹑德國﹑波蘭的年輕人曾自創過網上資訊 (2007)
  • 數百萬居于日本與韓國的互聯網使用者擁有自己的blog
  • 在美國﹐48%兒童在六歲以下已開始使用互聯網 (2007)
  • 使用互聯網增長最迅速的年齡層為2-5歲 (2005)

世界上絕大部份的教育理念都是源于上世紀的研究﹔Piaget, Vygotsky, Montessori, Erikson等等教育學裡的巨人都來自一個沒有數碼產品的年代﹔研究對象是手裡沒有滑鼠和iPAD的小孩。玩過數碼產品的我們都知道它吸引之處﹔所以要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已經不可以只靠一支粉筆和黑板。如果老師教的是我在wikipedia都可以搜尋到的東西﹐老實說﹐我也不會好好地留心聽課。Vygotsky說的Scaffolding理念是教育系統的重要基石﹐但這概念在這世代面臨重大的考驗。Scaffolding簡單來說是要我們由淺入深﹑順序來學 - 先學行﹑才學走﹔先加減﹑後乘除﹔先唐宋元明清﹑後孫中山蔣介石﹔先學音符﹑後作曲等等。

但有了互聯網﹐孩子還能真正順序地學嗎﹖他可能在一年級時要做一個有關“老虎”的功課﹐於是他在Google 搜尋器裡打進“Tiger”一字﹐按以下滑鼠後﹐版面可能出現了“西伯利亞老虎”的圖片﹔再按﹐他到了一個有關西伯利亞地區的旅遊網頁﹐因為全部都是俄文的緣故﹐他只好隨意按下一個網站連結﹔到了連結網站﹐他看見很多漂亮的圖騰﹐令他看得入神 - 應該是一個有關藝術的網站。他將版面滑下﹐看見有一個video﹔按了兩下後﹐新的頁面彈出﹐來到了youtube﹐原來是一段怎樣製作圖騰的短片。他覺得沒趣﹐看見右手邊的side bar有其他的Video﹐他便隨便按一個﹐畫面便出現一位不知來自何地的女孩﹐她說要表演一首名叫“圖騰”的自創歌曲。在熒幕前的小孩聽得入神之際﹐他突然想起今天還沒有練琴。於是立即關掉電腦﹐往練琴去。

從老虎到彈琴這短短數分鐘之間﹐小孩子的腦海已經跨越了天涯海角。你可能覺得他不專心﹐但不能說他剛才浪費了時間。在資訊爆膨的年代﹐他們就是需要這樣學習﹐而且是身不由己的。我常常鼓勵家長與老師在制止或鼓勵前認真地想清楚數碼化對孩子的影響﹔而我們要這些數碼產品在家裡與課室裡扮演甚麼角色。

如果你有五分鐘時間﹐請看看以下短片﹔讓一群數碼化原居民告訴你他們是怎樣學習的。知識與學歷都貶值了﹐學校的存在價值與任務又是甚麼。



Reference:

Kratus, J (2010). Symposium: Virtual learning in Music Education. ISME Conference 2010, 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