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遊戲班的冒起令家長開始留意到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坊間的選擇眾多﹔音樂﹑體操﹑語文等等都是家長的選擇。未知家長們有否留意﹐大部份的遊戲班通常都建議BB在六個月大時開始參加﹐只有音樂班會歡迎剛出生的BB參加。(從前教音樂班﹐最小的學生在參加時只有三個星期大﹔每個星期看著他一點一點地成長是多麼奇妙的事情!)
那是為什麼﹖難到體操班﹑語文班不想早早招攬生意嗎﹖BB通常會在出生後的頭六個月﹐慢慢掌握從頭﹑到頸﹑到上半身﹐最後到下半身的活動。這是生長的定律﹐不用上課﹐不用特別訓練﹐正常的BB也會自然達標。既然還未能坐起﹑未能轉身﹐當然沒有需要上體操課﹑Flashcard課。但音樂不同﹐BB的聽力早在他們出生前已經很發達﹔他們喜歡聽爸爸媽媽的聲音﹑他們才幾個月大便已經有自己喜歡的音樂。(如喜歡簡單的旋律﹑不喜歡吵耳的Rock 'n Roll﹑喜歡唱歌聲音多於樂器聲等。)
其實不用上遊戲班﹐父母都可以在家透過音樂與BB玩遊戲。以下是我從Zero to Three出版的“Getting in Tune"裡﹐針對零至九個月BB的部份。希望在這裡跟各位父母分享。
1) 用音樂建立關係 (Bonding with your child through music)
出生後不久﹐BB便會認出爸爸媽媽的聲音。聽到父母的聲音﹐他們會特別安心﹔所以請不要小跟BB說話與唱歌的時間。那是小孩子跟父母建立互信的第一步啊!
如果你有細心留意﹐不論國籍﹐當成年人跟BB說話的時候﹐我們總會提高音調﹑放輕聲量﹐而且說話的內容通常都很有節奏。BB未必會分辨出那究竟是音樂還是說話﹔他們就是愛聽。
BB很喜歡看著你說話和唱歌﹐大一點的BB甚至會開始模仿。有時候﹐看久了﹐BB會把頭擰開。爸爸媽媽﹐請不要介意﹐他們不是不喜歡﹔他們只是剛才太專著看你而變得累了。這時候你可以把他的頭貼在你的胸口﹐聽你繼續輕輕唱歌說話直到入睡 - 他們會睡得特別甜因為那感覺就像當天住在媽媽的肚子裡那樣安全。
當我鼓勵父母跟BB唱歌﹐他們有時會覺得尷尬﹔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懂唱歌﹐有的更誇張說怕自己會弄得孩子五音不全。我對他們說﹐在這個階段﹐BB需要的不是一個模仿對象而是一份安全感與歸屬感 - 而只有父母的聲音才夠滿足他們。
那是為什麼﹖難到體操班﹑語文班不想早早招攬生意嗎﹖BB通常會在出生後的頭六個月﹐慢慢掌握從頭﹑到頸﹑到上半身﹐最後到下半身的活動。這是生長的定律﹐不用上課﹐不用特別訓練﹐正常的BB也會自然達標。既然還未能坐起﹑未能轉身﹐當然沒有需要上體操課﹑Flashcard課。但音樂不同﹐BB的聽力早在他們出生前已經很發達﹔他們喜歡聽爸爸媽媽的聲音﹑他們才幾個月大便已經有自己喜歡的音樂。(如喜歡簡單的旋律﹑不喜歡吵耳的Rock 'n Roll﹑喜歡唱歌聲音多於樂器聲等。)
其實不用上遊戲班﹐父母都可以在家透過音樂與BB玩遊戲。以下是我從Zero to Three出版的“Getting in Tune"裡﹐針對零至九個月BB的部份。希望在這裡跟各位父母分享。
1) 用音樂建立關係 (Bonding with your child through music)
出生後不久﹐BB便會認出爸爸媽媽的聲音。聽到父母的聲音﹐他們會特別安心﹔所以請不要小跟BB說話與唱歌的時間。那是小孩子跟父母建立互信的第一步啊!
如果你有細心留意﹐不論國籍﹐當成年人跟BB說話的時候﹐我們總會提高音調﹑放輕聲量﹐而且說話的內容通常都很有節奏。BB未必會分辨出那究竟是音樂還是說話﹔他們就是愛聽。
BB很喜歡看著你說話和唱歌﹐大一點的BB甚至會開始模仿。有時候﹐看久了﹐BB會把頭擰開。爸爸媽媽﹐請不要介意﹐他們不是不喜歡﹔他們只是剛才太專著看你而變得累了。這時候你可以把他的頭貼在你的胸口﹐聽你繼續輕輕唱歌說話直到入睡 - 他們會睡得特別甜因為那感覺就像當天住在媽媽的肚子裡那樣安全。
當我鼓勵父母跟BB唱歌﹐他們有時會覺得尷尬﹔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懂唱歌﹐有的更誇張說怕自己會弄得孩子五音不全。我對他們說﹐在這個階段﹐BB需要的不是一個模仿對象而是一份安全感與歸屬感 - 而只有父母的聲音才夠滿足他們。
2) 從音樂中學習 (Learning through melodies and movement)
當我談嬰兒﹑幼兒的音樂發展﹐我通常會特意迴避用“教育”二字。因為家長對“教育”有特定的期望﹐所以如果他們看見“幼兒音樂教育”﹐他們便會立即聯想到一些不設實際的假設﹔比如說他們希望音樂能令孩子聰明些。音樂的好處並不存在一種與其他科目的因果關係 ﹔如“因為學音樂﹐所以幼兒能數數”或“因為學音樂﹐所以BB的集中力提昇了”- 這些想法即使來自有學術研究﹐對我來說都不及一句“因為學音樂﹐孩子便愛音樂”來得重要。
在幼兒明白語言之前﹐他們已經記得旋律。如果你在BB睡前給他唱同一首歌﹐他們會把那旋律和安靜聯繫在一起。他們不需要知道那是首有關星星或綿羊的歌﹔只要旋律一想起﹐他們便知道爸爸媽媽想他們怎樣 (當然他們服從不服從又是另一回事)。這不正是溝通的第一步嗎﹖而教育跟本就是兩代間的溝通。
等BB長大一點﹐這種溝通會漸漸變成雙向。你跟他們說話﹐他們會靜靜聽﹔當你停頓﹐他們便會模仿你去“發言”。不要看漏這小小的一步﹐"turn-taking"是很多幼稚園生還未學會的習慣啊! 再大一點﹐他們會開始一些律動﹔他們會搖晃身體或坐著用屁股彈彈彈﹐然後到大肌肉的活動﹑最後連小肌肉也能參與舞蹈!我們不需要刻意“教”BB怎樣拍手﹑怎樣轉圈。只要他們有機會多看﹐很自然地﹐他們便會開始模仿。所以﹐爸爸媽媽﹐請不要覺得害羞!與你的BB盡情跳舞﹐他們看見自己的父母享受音樂﹑享受舞蹈﹐他們怎會不熱愛這兩種藝術。說到底﹐BB時期的教育其實來自父母對不同事情的熱愛。媽媽愛音樂﹐BB自然喜歡聽歌﹔爸爸愛遠足﹐BB會喜歡親近大自然﹐同樣地﹐媽媽愛shopping﹑爸爸愛跑馬﹐BB也愛...=)
3) 用音樂去啟發創意 (Music - Creativity connection)
BB的創意﹐是成年人不能理解的。他們聽到音樂﹐會開始動起來﹔雖然他們的律動沒有特定節奏和拍子﹐但看他們快樂的樣子﹐我們成年人不得不承認BB真的懂得陶醉於自己的音樂世界裡。到他們的小手能夠捏東西﹐他們又會隨著音樂響起而搖動手裡的小樂器。
從前有家長在上課後緊張地問我﹕“我的寶寶怎麼還不懂得跟這老師做﹖老師打鼓﹐他卻自己爬開﹔老師說要安靜﹐他卻偏要繼續打鼓。怎辦﹖”我通常會笑著回答﹕“如果一個還未滿一歲的BB能夠完全跟著老師做﹐那不是很可怕嗎﹖”我常說﹐遊戲班裡的活動﹐根本是滿足成年人的安排。一堂四十五分鐘﹐先有歡迎歌﹐再來按摩﹑接著有快歌跳舞﹑玩樂器﹐最後有慢歌時間讓BB靜下來 - 這樣兩百塊錢總算沒有白花。但我相信每位父母都知道﹐那種走馬看花的速度﹐與BB的學習速度根本完全不配合。爸爸媽媽﹐要緊記﹐無論何時﹐BB都需要時間去聽﹑去想﹑去觸摸﹑去記住﹔趕快地完成打鼓﹑跳舞﹑搖鈴等活動﹐覺得多姿多彩的﹐到頭來只有父母。
對我而言﹐音樂課裡最美麗的一刻是當成年人便成旁觀者時﹐BB會在音樂裡決定自己表達的方式 - 有的會爬來爬去﹑有的會呆著看其他人爬來爬去﹑有的會咿咿呀呀地叫﹑有的會抱著爸爸媽媽﹔ 藝術的美正在於百花齊放﹐而創意就是跟別人不一樣。
耳朵是關不掉的﹐無論BB選擇在聽音樂是做什麼﹐只要是安全﹐便隨他們罷!
This article is inspired by the outline of "Getting in Tune" by Zero to Three, please click here to access to the original .pdf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