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中文.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中文. Show all posts

孩子哭了

最近在Youtube找到一條片段﹐急不及待跟學生分享。片段來自一個烏克蘭的節目 (Ukraine's Got Talent)﹔一位擅長用沙粒作畫的藝術家在表演。在時而激昂﹑時而幽怨的音樂下﹐一盤平平無奇的沙粒在八分鐘的表演內變成一幅幅會說故事的連環圖。表演的尾聲﹐畫家在沙上寫了一句我不明白的烏克蘭語﹔亦寫了一句令我明白故事背景的四個亞拉伯數字 - 1945 - 她要說的是有關戰爭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烏克蘭來說﹐是黑暗的歲月。

這一段歷史﹐別說對我的小一﹑二學生﹐對我來說﹐也完全陌生。雖然我在學生播放前有過一絲猶豫﹐怕話題太深奧﹐小孩子不能明白﹐但是我還是選擇播了- 第一個原因是我想告訴他們知道創意不應受環境限制﹔哪怕一無所有﹖剩下一雙手和一堆沙﹐人們都沒有停止創作。第二﹐背景音樂很出色﹐整個表演觀賞度極高。

影片開始﹐孩子們凝望著熒光屏﹐看著那盤散沙慢慢變成一副漂亮的圖畫。孩子都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 有的小口張開了﹑有的皺著眉 - 我最喜歡在這時候看他們。孩子臉上那副認真的表情總會令我鼻子一酸 - 孩子們﹐你知道嗎﹖老師雖然不算博學多才﹐但只要你們肯認真學﹐我們都願意把自己所認識的世界跟你們分享。

表演到了中段﹐課室裡響起一些不尋常的聲音。我回頭一看 - 有孩子哭了。我不作聲﹐決定讓他們繼續看下去。

八分鐘的演出完結後﹐我關掉熒光屏﹑走到課室另一端開燈﹔課室並沒有發出那一貫“散場”的雜聲﹐每個孩子都在沉思中。我走回自己的桌子前﹐看著他們﹐故作輕鬆地問他們﹕“怎樣﹖喜歡嗎﹖”他們靜靜地點頭 - 似乎他們突然意識到﹐這種”喜歡“有點另類。他們一向都喜歡玩耍﹑喜歡買玩具﹑喜歡吃巧克力...能討他們歡喜的﹐從來只有令他們快樂的事情。所以他們有點不明白﹔明明自己剛剛看完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但自己又確實很喜歡剛才那經驗。我告訴他們故事的背景﹐然後開始討論﹐讓他們抒發一下自己的情緒。他們想知道故事裡的主角為什麼哭﹑又想知道小孩子有沒有機會在戰爭結束後見到爸爸﹑亦問主角為什麼變老了。他們的問題令我想起小王子 - 孩子沒有興趣像成年人般去爭辯誰勝誰負或誰對誰錯﹐那堆有關傷亡數字﹑重建費用和有關年份的數字對他們來說全無意思。但細想﹐他們問的不就是最關鍵的問題嗎﹖戰爭的可怕是因為它令小孩子與爸爸永別﹑令人衰老﹑令人哭。

今天﹐老師跟小孩子一樣﹐都上了寶貴的一課。作為一個音樂老師﹐我從不特意催促你們進步﹑我更討厭比較。藝術的修養從不能強迫出來﹐更不能透過機械式的訓練而煉成。你們今天一起被一幅幅圖畫和音樂感動﹐有的更哭了出來﹔那是因為你們擁有一顆赤子之心﹐能赤裸裸地感受別人的感受﹔只要一直好好保存它﹐你們一定能繼續與藝術結緣﹔長大後成為有修養的人。


各位大朋友﹐有興趣的話﹐不妨一看﹕

Year 2 music: 爸媽小時候

音樂是一種文化產物﹐它承傳了上一代的智慧和歷史。音樂課便是一個令這些寶貴的產業世代相傳下去的渠道 - 這樣﹐好的歌才能活下去。孩子很少去認真研究父母孩童時代的喜好﹔但他們會很好奇去知道究竟爸爸十歲時玩什麼玩具﹖媽媽七歲那年聽過什麼歌﹖這兩首來自七十年代的歌正好給孩子機會去認識父母或祖父母的過去。我期待孩子跟我分享他們的新發現!

 



小時候

作曲﹕顧家輝 作詞﹕鄭國江

小小的宇宙 歡欣的宇宙
蹦蹦跳 哈哈笑 是我小時候
小小的宇宙 天真的宇宙
真的我 真的你 唔係小木偶
愛動腦筋 活潑天真 凡事好發問
踢波跑步打韆鞦 不知天高地厚
小小的宇宙 繽紛的宇宙
像皮球 天天轉 奇妙事不斷有

 

香蕉船

作曲﹕顧家輝 作詞﹕鄭國江

香蕉變出香蕉船 船上面有一排歡笑面
多可愛 多康健 齊齊共唱歌謠聽得見
歌聲笑聲滿世上 快樂雲裡現
滿載遊戲兼歡笑 它帶來溫暖
開心見到香蕉船 齊齊伴住彩虹天際現
彎彎掛於天空上 人人話那彩虹香蕉變


孩子的「為什麼﹖」


最近為孩子預備了一個世界搖籃曲的課程。課程的靈感來自一系列由一位蘇聯藉畫家製作的音樂動畫。這系列動畫的畫功漂亮得很;背景音樂是來自不同民族的搖籃曲。此系列獲得過國際獎項。(http://www.lull.ru/) 教學的目的是希望用來自不同文化的搖籃曲去告訴孩子音樂文化上的差異。學校的孩子從小一便開始接觸世界各地不同的歌曲﹔雖然他們偶爾仍會因為聽到他們認為怪怪的音樂而發笑﹐但他們基本上已學懂尊重不同文化的道理。


 
今個星期﹐我為孩子選了一首來自阿塞拜疆的搖籃曲。孩子留意到的畫面是我沒有在意過的。他們問故事裡女孩子的頭怎麼都包著布﹑他們問影片的開頭人們為什麼要在地上跪拜﹐他們留意到動畫裡的孩子都沒有上學﹐長大後會當上牧羊人。

“在一些發展中國家﹐不是所有孩子都有機會上學﹔尤其是女孩子。”

“為什麼﹖”

“女孩子的地位很卑微﹔她們可能十來歲便要結婚生子 - 那是她們的職責。女性常常都要包著身體﹐因為有些國家的法律和宗教不容許女性暴露身體﹔不遵守法律的人們可能會受罰。”

“為什麼﹖”

“因為那是比較過時的法律。譬如說在中東某一些國家﹐人們沒有選擇伴侶的權利﹐婚姻都是父母之命 - 就像從前的中國﹔我的祖父母年代也是盲婚啞嫁的。有些國家廢除了過時的律法﹐有些國家仍在原地踏步。”

“為什麼﹖”

孩子﹐其實全是界的人都在問這問題。我們生在先進的城市﹐覺得自由戀愛﹑男女平等﹑免費教育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世界上其實還有很多很多不及我們幸運的人 - 對他們來說﹐生在一個沒有平等﹑沒有自由﹑沒有文明的社會才是現實。

你們問我為什麼﹐我只好誠實地回答﹕“那是因為世界不是一個公平的地方。”

“為什麼﹖”

這次我答不上了。

我只好說﹐雖然我們今天可能找不到這課題的答案﹐但願我們不要停止去問“為什麼﹖” 我興幸孩子會不斷追問﹔那是因為他們在意﹑他們會替遠處的人們覺得不值。孩子今天的力量雖小﹐但未來的世界是屬於他們的。不要看輕他們問的每一個「為什麼」﹔那是因為如果他們們都願意為今天的“為什麼”去尋根究底﹐未來的世界一定會比今天美好。

二十一世紀少年

Click HERE to see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朋友的侄兒剛滿一歲﹔一次家庭聚會裡﹐其他的親戚都帶來了自己的孩子。房間內的孩子都未滿兩歲﹔他們都顯得有點害羞﹐沒有一起玩耍。這時候﹐有一位爸爸拿出袋裡的iPAD﹐把它放在地上。神奇的事情發生了﹔iPAD 好像磁石般吸引每個小孩子自然地爬了過去。小小的手熟練地在熒光燈上撥左撥右﹔突然之間﹐這群孩子﹐雖然未懂得走路﹐但卻已經開始分享資訊。

如果﹐你看見這情景時﹐會像我般問﹕“這是小孩子該玩的玩意嗎﹖太小的孩子需要接觸電子產品嗎﹖”你一定是九十年代前出生的人。教育論壇裡﹐我們稱自己為數碼化的新移民 (Digital Immigrants) - 數碼產品在我們小時候並不普遍﹐到了十來歲開始沉迷電玩與上網時﹐總試過被父母責罵﹔因為對他們來說﹐電子產品是種毒物。對於過份依賴電子產品﹐我們心裡總是有份內疚感。

九十後出生的孩子都是數碼化的原居民 (Digital Natives)﹔包圍著他們的數碼化產品應該比花草樹木還要多。他們的爸爸媽媽﹐雖然是數碼化移民﹐但都已被這新文化同化了﹑很需要依賴數碼產品過活。但是﹐問題來了﹐雖然這一代的爸爸媽媽認同數碼化帶來的方便﹐但源自兒時的那份內疚感總會在教育孩子時悄悄的爬了出來。

要老師與父母在這課題上得出一個鮮明的立場﹐實在很難 - 當我們自己都會在乘車時Refresh一下Facebook updates﹑在家深夜時上livescore查看最新賽果的同時﹐我們怎好意思對自己的孩子說﹕“互聯網不好﹐一天只准上網半小時。”

在下定論之前﹐讓我們看看一些來自美國的數據﹕(Kratus, 2010)

數碼化移民的主要網上活動﹕(沒有指定年齡組別)
  • 電郵
  • 網上搜尋
  • 尋找地圖及駕駛路線
  • 尋找與自己興趣有關的資料
  • 看新聞和天氣

數碼化原居民上網的主要活動﹕(沒有指定年齡組別)

  • 即時短信(e.g. MSN)
  • 瀏灠社交群組 (e.g. Facebook)
  • 為學校功課作資料搜集
  • 聽音樂
  • 分享資訊

其他相關資料: (數據發表年份)

  • 64% 居于美國的青少年人曾自創過網上資訊﹐如Blogs 與 websites (2006)
  • 50% 居于匈牙利﹑丹麥﹑蘇格蘭﹑挪威﹑德國﹑波蘭的年輕人曾自創過網上資訊 (2007)
  • 數百萬居于日本與韓國的互聯網使用者擁有自己的blog
  • 在美國﹐48%兒童在六歲以下已開始使用互聯網 (2007)
  • 使用互聯網增長最迅速的年齡層為2-5歲 (2005)

世界上絕大部份的教育理念都是源于上世紀的研究﹔Piaget, Vygotsky, Montessori, Erikson等等教育學裡的巨人都來自一個沒有數碼產品的年代﹔研究對象是手裡沒有滑鼠和iPAD的小孩。玩過數碼產品的我們都知道它吸引之處﹔所以要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已經不可以只靠一支粉筆和黑板。如果老師教的是我在wikipedia都可以搜尋到的東西﹐老實說﹐我也不會好好地留心聽課。Vygotsky說的Scaffolding理念是教育系統的重要基石﹐但這概念在這世代面臨重大的考驗。Scaffolding簡單來說是要我們由淺入深﹑順序來學 - 先學行﹑才學走﹔先加減﹑後乘除﹔先唐宋元明清﹑後孫中山蔣介石﹔先學音符﹑後作曲等等。

但有了互聯網﹐孩子還能真正順序地學嗎﹖他可能在一年級時要做一個有關“老虎”的功課﹐於是他在Google 搜尋器裡打進“Tiger”一字﹐按以下滑鼠後﹐版面可能出現了“西伯利亞老虎”的圖片﹔再按﹐他到了一個有關西伯利亞地區的旅遊網頁﹐因為全部都是俄文的緣故﹐他只好隨意按下一個網站連結﹔到了連結網站﹐他看見很多漂亮的圖騰﹐令他看得入神 - 應該是一個有關藝術的網站。他將版面滑下﹐看見有一個video﹔按了兩下後﹐新的頁面彈出﹐來到了youtube﹐原來是一段怎樣製作圖騰的短片。他覺得沒趣﹐看見右手邊的side bar有其他的Video﹐他便隨便按一個﹐畫面便出現一位不知來自何地的女孩﹐她說要表演一首名叫“圖騰”的自創歌曲。在熒幕前的小孩聽得入神之際﹐他突然想起今天還沒有練琴。於是立即關掉電腦﹐往練琴去。

從老虎到彈琴這短短數分鐘之間﹐小孩子的腦海已經跨越了天涯海角。你可能覺得他不專心﹐但不能說他剛才浪費了時間。在資訊爆膨的年代﹐他們就是需要這樣學習﹐而且是身不由己的。我常常鼓勵家長與老師在制止或鼓勵前認真地想清楚數碼化對孩子的影響﹔而我們要這些數碼產品在家裡與課室裡扮演甚麼角色。

如果你有五分鐘時間﹐請看看以下短片﹔讓一群數碼化原居民告訴你他們是怎樣學習的。知識與學歷都貶值了﹐學校的存在價值與任務又是甚麼。



Reference:

Kratus, J (2010). Symposium: Virtual learning in Music Education. ISME Conference 2010, Beijing.

「有問題」的孩子﹖

從前有一位小女孩﹐她被視為班上的壞份子。老師上課的時候﹐她總是沒法集中﹔她會騷擾同學﹑離開座位和胡亂發出聲音。不認識她的人﹐都會感覺到她“有問題”。八歲那年﹐在無計可施之下﹐老師要求父母帶女孩子看醫生 - 或許藥物可控制一下她﹔她甚至可以轉到特殊學校上課。(這故事發生在三十年代﹐那時“過度活躍症”等標籤並未流行﹐有問題的學生便會到特殊學校上課。)

女孩子的父母在沒有選擇下﹐便帶著女兒去看心理醫生。女孩子知道甚麼是“特殊學校”﹐但她亦打從心底知道自己其實沒有任何問題﹐所以她不想轉校。

踏進心理醫生的房間後﹐小女孩一直坐在媽媽的身旁。很奇怪地﹐醫生一直只跟媽媽交談﹐一句也沒有問過小女孩。最後﹐醫生跟媽媽了解完情況後﹐終於轉向小女孩說﹕“妳做得真好﹐謝謝妳一直有耐性地坐著。但恐怕妳要再多等一會﹐我要跟媽媽到外面單獨談一下﹐只是一會﹐可以嗎﹖”小女孩點了點頭。

醫生離開前﹐特意把房間裡面的收音機扭開﹐讓音樂播放。

醫生一把門關上﹐便跟在走廊上的媽媽說﹕“我們就站在這兒一會﹐從這窗戶看看您的女兒。”房間裡的小女孩站了起來﹐她隨著音樂﹐在房間裡自然的跳起舞來 - 不是在胡亂地跳﹐而是隨著拍子﹐優雅地動起來。就算不懂舞蹈的人﹐如醫生跟媽媽﹐都看得出這女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充滿著舞蹈的天賦。

醫生終於開口﹐跟媽媽說﹕“你的女兒沒有問題﹐她只是個天生的舞蹈家。她需要上的不是特殊學校﹐而是舞蹈學校。

這是舞蹈家Gillian Lynne的故事。(你可能不認識這位驚世芭蕾舞家的名字﹐但不會沒有聽過她負責過編舞的音樂劇﹐如Cats 和 Phamtom of the Opera)Gillian 繼續憶述說﹕“當我踏進舞蹈學校的一刻﹐我興奮得不得了。課室裡全都是像自己一樣的人 - 他們都在動﹐他們都是我這種要靠身體律動來學習的人!”


這故事﹐我聽了很多遍。每次﹐我心裡都有說不出的感動 - 要是那天﹐心理醫生開的不是收音機﹐而是一張藥方。學校會多了一個靜靜地坐在椅子上的小女孩﹐但這世界便會損失了一位巨星。

其實我一直相信﹐我們都需要靠身體律動來學習 - 你看那些總不能停下來的兩﹑三歲便能知道。我們都曾經像Gillian一樣有同樣的天賦﹐能用四肢感受世界﹔但當然﹐這天賦在進小學(或幼稚園)時﹐便已經被那些古老的規矩牽制著。久而久之﹐我們都不想動了﹐靜靜地坐著﹐閒時聽聽老師﹑閒時發發白日夢﹐多好。

學校這概念其實是上世紀﹐工業革命的產業。那時候﹐所有東西都不斷大量生產﹐工廠大流行。世界的經濟急速發展。學校都像工廠﹐一式一樣的椅子﹑桌子﹐一式一樣的校服﹔一式一樣的教學法生產出一式一樣的學生 - 那時工業革命時期非常合時宜的做法﹐因為社會急速需要班有知識的人口。

但世界已經變了﹐我們是工業革命的受惠者﹐那個革新的營運模式把我們帶到新的時代 - 一個講求創新﹑獨特的時代。你看﹐工廠都關門了﹐因為人們追求的不再是一式一樣的東西。那為什麼﹐學校還存在啊﹖或許我應該問﹐為什麼學校還未變啊﹖為甚麼從營運的模式到教學的內容仍然跟十九世紀一模一樣啊﹖

現今當老師和父母都難﹐因為我們正是那都是這“一式一樣模式”的產品。要我們接受一套二十一世紀的新理念真需要無比的信念和氣量。

但願我們能用Gillian的故事提醒自己﹐就算我們沒有能力與天賦當一位孩子的啟蒙者﹐我們也不要當上孩子學習上的打壓者。那位醫生﹐他不懂得舞蹈﹐但在他選擇扭開收音機而不是處方藥物的一刻﹐他也同時扭轉了小女孩的命運。

網站中文連結

請按以下網址進入此網站的官方中文連結




謝謝支持!

爸媽不要變節

爸爸媽媽﹐你們還記得我剛出生的時候你心裡的願望嗎﹖你說只要我健康成長﹐你們便別無所求了。我一直都把你的願望存在心裡 - 從我學爬﹑學走路到跑跑跳跳﹐其實我都付出了很多努力﹔見到你們開懷地笑﹐我便知道﹐只要我慢慢地成長﹐你們便心滿意足!

到我兩三歲大﹐你們帶我上不同的遊戲班﹐讓我知道這世界上有藝術﹑有運動﹑有音樂﹑有不同的語言及文化。我們一起上課﹐一起學習 - 那真是美好的時光! 原來這世界是多麼多姿多彩﹐我真的恨不得快快長大把世上所有的東西都學會! 但你們沒有催促我﹐讓我自由自在地享受不同的學習時間。

但是﹐不知從何時﹐爸爸媽媽好像變了...


從前﹐我在舞蹈班到處跑跑跳跳﹐你們會微笑地望著我﹔所以我會為我懂得攀高攀低而覺得驕傲。現在﹐我每個星期要上芭蕾舞班﹐你已經很少來看我了。記得那次觀課﹐你們來看我﹐我跳得特別起勁﹑希望討好你們!下課後﹐我興高采烈地跑到你們跟前問你們有否看見我轉圈轉得有多捧。你們的回應是﹕「那很好﹐但為什麼你好像沒有跟著其他人一起跳﹖拍子有點亂。」那是因為我見你們來﹐我表演給你們看我從前不懂的動作 - 我以為你們會喜歡﹐因為你們從小都愛看我聞歌起舞﹐還會跟我一起跳﹔你們從來沒有介意過什麼拍子不拍子﹐只會抱著我團團轉。為什麼你們好像變得挑剔了﹖但為了討好你們﹐我對你承諾﹐我以後一定會跳得與別人一模一樣﹑並會緊緊跟著拍子跳!


不知怎地﹐跳舞班突然變得不好玩了!


從前我總期待每星期的音樂課﹐因為我可以跟其他小朋友玩樂器和跳舞。你也樂在其中啊!有時候老師教我們唱新歌﹐你會大大聲的跟著唱﹐我便跟著你放聲高歌 - 跟你們一起學音樂﹐我覺得很快樂! 你告訴我音樂是大夥兒的活動﹔有人喜歡奏樂器﹑有人喜歡唱歌﹑有人喜歡跳舞﹑有人喜歡聽音樂 - 你說我什麼都棒!可能會成為音樂家!在過去的假期裡﹐你說正為我安排新學期的音樂班 - 我是多麼的期待啊! 跟其他小朋友和你們一起學音樂真好! 暑期完了﹐你帶我到了一處陌生的地方﹐那是一個小小的房間 (有點像我頑皮時你要我反思的地方)。房間裡有一座鋼琴﹐一位老師﹔我進去後便再容不下你們了。你們明明說要帶我上音樂課﹐這是什麼地方﹖可以打鼓嗎﹖可以大聲唱歌嗎﹖可以跳舞嗎﹖是不是你們搞錯了 - 你們明明說過音樂是大夥兒的活動﹔我的朋友在哪裡﹖你們又到了哪裡﹖

為什麼你們好像一下子變了﹖但為了討好你們﹐我唯有每星期乖乖走進那個容不下其他人的小房間裡學音樂。但爸爸媽媽﹐其實我正暗暗懷念不久前我們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打鼓的時光。現在﹐你們不再在家播音樂﹑不再與我唱歌了。我長大後也會像你們一樣嗎﹖其實都不要緊﹐橫豎我再不覺得音樂好玩了。


爸爸媽媽﹐你們還有好好保存我小時候畫的畫嗎﹖那時我不懂得畫畫﹐只會把顏料在畫紙上亂塗一番 - 我喜歡所有顏色﹐我知道我應該可以用他們把全世界記錄下來!你們說我喜歡畫什麼便畫什麼﹔無論我的作品多亂七八糟﹐你們都會把它好好保存起來!近來﹐我上畫班了!每次見到桌上的顏料﹐我都很期待把他們塗到畫紙上。但你們說我再不能亂塗 (雖然我真的很想很想!)﹐因為其他小朋友都會乖乖聽老師的話。老師說﹐我們要用橙色來畫一隻老虎送給爸爸。我記得爸爸最愛的顏色是藍色啊!所以我特地畫了一隻藍色的老虎。我把老虎帶回家﹐爸爸說﹕「寶貝﹐謝謝你!但你似乎沒有聽老師的話啊!老虎是橙色的﹐你卻畫一隻藍色的。下次要好好跟著老師做啊!」


爸爸媽媽,其實我懷疑自己是否已變成大人?不能再像從前一樣?有時候﹐我真想在畫紙上亂塗一番﹑想畫一隻彩色的大笨象﹑想隨著音樂亂跳一番﹑想隨便唱一些silly song,還可以嗎?可惜現在你們不會再為亂七八糟的作品和行為而高興。為了討好你們﹐我一後一定會乖﹐我會變得和其他人一模一樣!


爸爸媽媽﹐我慢慢長大﹐便開始知道這個世界有很多我不明白的事 -

為什麼一件本來很好玩的事情會慢慢地變成沒趣﹖

為什麼小時候你們總愛稱讚我﹐現在雖然你仍會稱讚我﹐但總會加上「但是」兩個字﹖

為什麼你明明說過只要我健康成長便夠﹐但現在我總覺得我做得不夠﹖

爸爸媽媽﹐為什麼你們好像變了﹖

雖然不能延長孩子的童年﹐但我們得盡力替他們把這好時光留住。

今天﹐犯了一個教學上的過失﹔要檢討。

教學﹐我一向不獎也不罰﹐學習是自然的事﹐人自然會因為認識新事物而高興。但我是個會責備學生的老師﹔我的原則是﹐要責備的只有品格上的事情 - 學生對師長同學不禮貌﹐我會罵﹔他們做事馬馬虎虎﹑沒責任感﹐我也會罵 - 品格上的培養﹐沒有科目之分﹐為人師表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培養出有好品格的人﹐這樣社會才不會弄得越來越糟。其他的事情﹐我通常都不會用嚴厲的態度對學生 - 尤其是當他們學習上不明白時﹐出問題的十居其九都是自己的教學方法不妥﹐找個別的方法教就可以了﹔責備他們是最浪費時間和不公平的。

但今天﹐有位學生﹐她搞不懂簡單的拍子﹔我看見她的功課﹐忍不住責備了她一頓。

然後﹐我離開課室 - 我很惱自己﹐超惱。

我不是說過學音樂的目標是培養出有修養的人嗎﹖一世也搞不懂拍子又如何﹖他們只是孩子﹐那些拍子和drmfs其實對他們是沒有意思的﹔也許他們只是為了滿足成年人的期望去學。

從前要交功課時﹐閱讀過很多評擊現今教育的文章﹔我最認同的一個批評就是現今的教育制度怎樣催促孩子成長。我說的已經不是香港﹐(有關香港的文獻一向很少) 而是美國﹑英國等先進國家的課程改革。孩子要趕快成長﹐他們長大後便會成為一批沒有童年的人 - 這是多麼的可怕! 這些課程改革令當老師的真為難﹔我們盡力為孩子延長童年好像變成一種罪過。


今天﹐老師真的覺得慚愧極了 - 我竟然會因為你們當中有些未搞懂樂理的同學而發怒。你們才不過八﹑九歲﹐我怎麼會對你們作出過高的期望﹖﹖你們仍只是小孩子﹐應該放聲唱歌﹑跑跑跳跳﹑閒時率一交﹑忽然大笑幾下。老師會緊記我的其中一個任務是要好好替你們保存這寶貴的童年時光﹔我們要一起唱很多的歌﹑﹑一起看美好的東西﹑玩很多的遊戲﹑聽很多的音樂﹑分享很多的故事... - 這樣的童年才算沒有枉過! 那些麻煩的道理﹐你們當中有些聽的懂﹑有些聽的一頭霧水 - 其實都不要緊﹐因為世上的道理﹐我們隨著成長便會融會貫通﹑慢慢明白。

今天埋下的種子﹐有一天總會發芽成長。

音樂與BB (0 至 9 個月)

這幾年﹐遊戲班的冒起令家長開始留意到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坊間的選擇眾多﹔音樂﹑體操﹑語文等等都是家長的選擇。未知家長們有否留意﹐大部份的遊戲班通常都建議BB在六個月大時開始參加﹐只有音樂班會歡迎剛出生的BB參加。(從前教音樂班﹐最小的學生在參加時只有三個星期大﹔每個星期看著他一點一點地成長是多麼奇妙的事情!)

那是為什麼﹖難到體操班﹑語文班不想早早招攬生意嗎﹖BB通常會在出生後的頭六個月﹐慢慢掌握從頭﹑到頸﹑到上半身﹐最後到下半身的活動。這是生長的定律﹐不用上課﹐不用特別訓練﹐正常的BB也會自然達標。既然還未能坐起﹑未能轉身﹐當然沒有需要上體操課﹑Flashcard課。但音樂不同﹐BB的聽力早在他們出生前已經很發達﹔他們喜歡聽爸爸媽媽的聲音﹑他們才幾個月大便已經有自己喜歡的音樂。(如喜歡簡單的旋律﹑不喜歡吵耳的Rock 'n Roll﹑喜歡唱歌聲音多於樂器聲等。)

其實不用上遊戲班﹐父母都可以在家透過音樂與BB玩遊戲。以下是我從Zero to Three出版的“Getting in Tune"裡﹐針對零至九個月BB的部份。希望在這裡跟各位父母分享。


1) 用音樂建立關係 (Bonding with your child through music)

出生後不久﹐BB便會認出爸爸媽媽的聲音。聽到父母的聲音﹐他們會特別安心﹔所以請不要小跟BB說話與唱歌的時間。那是小孩子跟父母建立互信的第一步啊!

如果你有細心留意﹐不論國籍﹐當成年人跟BB說話的時候﹐我們總會提高音調﹑放輕聲量﹐而且說話的內容通常都很有節奏。BB未必會分辨出那究竟是音樂還是說話﹔他們就是愛聽。

BB很喜歡看著你說話和唱歌﹐大一點的BB甚至會開始模仿。有時候﹐看久了﹐BB會把頭擰開。爸爸媽媽﹐請不要介意﹐他們不是不喜歡﹔他們只是剛才太專著看你而變得累了。這時候你可以把他的頭貼在你的胸口﹐聽你繼續輕輕唱歌說話直到入睡 - 他們會睡得特別甜因為那感覺就像當天住在媽媽的肚子裡那樣安全。

當我鼓勵父母跟BB唱歌﹐他們有時會覺得尷尬﹔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懂唱歌﹐有的更誇張說怕自己會弄得孩子五音不全。我對他們說﹐在這個階段﹐BB需要的不是一個模仿對象而是一份安全感與歸屬感 - 而只有父母的聲音才夠滿足他們。


2) 從音樂中學習 (Learning through melodies and movement)

當我談嬰兒﹑幼兒的音樂發展﹐我通常會特意迴避用“教育”二字。因為家長對“教育”有特定的期望﹐所以如果他們看見“幼兒音樂教育”﹐他們便會立即聯想到一些不設實際的假設﹔比如說他們希望音樂能令孩子聰明些。音樂的好處並不存在一種與其他科目的因果關係 ﹔如“因為學音樂﹐所以幼兒能數數”或“因為學音樂﹐所以BB的集中力提昇了”- 這些想法即使來自有學術研究﹐對我來說都不及一句“因為學音樂﹐孩子便愛音樂”來得重要。

在幼兒明白語言之前﹐他們已經記得旋律。如果你在BB睡前給他唱同一首歌﹐他們會把那旋律和安靜聯繫在一起。他們不需要知道那是首有關星星或綿羊的歌﹔只要旋律一想起﹐他們便知道爸爸媽媽想他們怎樣 (當然他們服從不服從又是另一回事)。這不正是溝通的第一步嗎﹖而教育跟本就是兩代間的溝通。

等BB長大一點﹐這種溝通會漸漸變成雙向。你跟他們說話﹐他們會靜靜聽﹔當你停頓﹐他們便會模仿你去“發言”。不要看漏這小小的一步﹐"turn-taking"是很多幼稚園生還未學會的習慣啊! 再大一點﹐他們會開始一些律動﹔他們會搖晃身體或坐著用屁股彈彈彈﹐然後到大肌肉的活動﹑最後連小肌肉也能參與舞蹈!我們不需要刻意“教”BB怎樣拍手﹑怎樣轉圈。只要他們有機會多看﹐很自然地﹐他們便會開始模仿。所以﹐爸爸媽媽﹐請不要覺得害羞!與你的BB盡情跳舞﹐他們看見自己的父母享受音樂﹑享受舞蹈﹐他們怎會不熱愛這兩種藝術。說到底﹐BB時期的教育其實來自父母對不同事情的熱愛。媽媽愛音樂﹐BB自然喜歡聽歌﹔爸爸愛遠足﹐BB會喜歡親近大自然﹐同樣地﹐媽媽愛shopping﹑爸爸愛跑馬﹐BB也愛...=)


3) 用音樂去啟發創意 (Music - Creativity connection)

BB的創意﹐是成年人不能理解的。他們聽到音樂﹐會開始動起來﹔雖然他們的律動沒有特定節奏和拍子﹐但看他們快樂的樣子﹐我們成年人不得不承認BB真的懂得陶醉於自己的音樂世界裡。到他們的小手能夠捏東西﹐他們又會隨著音樂響起而搖動手裡的小樂器。

從前有家長在上課後緊張地問我﹕“我的寶寶怎麼還不懂得跟這老師做﹖老師打鼓﹐他卻自己爬開﹔老師說要安靜﹐他卻偏要繼續打鼓。怎辦﹖”我通常會笑著回答﹕“如果一個還未滿一歲的BB能夠完全跟著老師做﹐那不是很可怕嗎﹖”我常說﹐遊戲班裡的活動﹐根本是滿足成年人的安排。一堂四十五分鐘﹐先有歡迎歌﹐再來按摩﹑接著有快歌跳舞﹑玩樂器﹐最後有慢歌時間讓BB靜下來 - 這樣兩百塊錢總算沒有白花。但我相信每位父母都知道﹐那種走馬看花的速度﹐與BB的學習速度根本完全不配合。爸爸媽媽﹐要緊記﹐無論何時﹐BB都需要時間去聽﹑去想﹑去觸摸﹑去記住﹔趕快地完成打鼓﹑跳舞﹑搖鈴等活動﹐覺得多姿多彩的﹐到頭來只有父母。

對我而言﹐音樂課裡最美麗的一刻是當成年人便成旁觀者時﹐BB會在音樂裡決定自己表達的方式 - 有的會爬來爬去﹑有的會呆著看其他人爬來爬去﹑有的會咿咿呀呀地叫﹑有的會抱著爸爸媽媽﹔ 藝術的美正在於百花齊放﹐而創意就是跟別人不一樣。

耳朵是關不掉的﹐無論BB選擇在聽音樂是做什麼﹐只要是安全﹐便隨他們罷!

This article is inspired by the outline of "Getting in Tune" by Zero to Three, please click here to access to the original .pdf publication.

音樂教育的價值

我常常對家長說﹐我們一定要對音樂教育有要求。

曾經有一位我不認識的家長認真地對我的文章回應說﹕“老師﹐不是嘛﹖孩子在中英數等學科已經很有壓力﹐音樂堂嘛﹐就讓他們輕鬆以下吧!我們小時候上的音樂堂﹐都只是跟同學唱唱歌﹐那些都是快樂的回憶。”

上了十多年的音樂堂後﹐學生的得著只是一些快樂的回憶 - 那不正正就是香港音樂教育的失敗嗎﹖如果音樂老師能做到的只有這些﹐我們應該覺得慚愧。

身為音樂老師﹐我對自己的教學有兩個小小的堅持。第一﹐我不介意當合唱指揮﹐但我不會選拔精英﹑更不會參加比賽。第二﹐我不用教科書。

唱歌是全世界每一個人都應該參與的活動﹔無論學生唱得好不好﹐他們都應該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唱。再者﹐音樂老師的重要職責就是令所有學生都能發揮自己聲音的獨特性 - 身為唱歌老師多年﹐我從未遇過一個不能唱歌的學生。我們是認識音樂的人﹐在世上云云歌曲中﹐難到會找不到一首適合個別孩子的歌曲﹖小孩子都愛唱歌﹔每次我叫他們在音樂堂裡獨唱﹐他們都會自信地站出來大聲歌唱。音樂堂是一個最安全的環境﹔我會認真聽他們的聲音﹐然後認真地對每個小孩子說出他們聲音的優點以及需要改善的地方 - 我要他們知道﹐他們做得好﹐但不完美﹐所以每一個都不比別人好或比別人差。你能唱悅耳的高音不代表你可以驕傲﹐因為那位聲音低沉沉的男生音準其實比你好﹔聲音沙啞的人唱一些較低沉的歌曲可能比聲音清脆的人來得有感情。慢慢地﹐他們開始知道聲音的奇妙﹐希望大家在獨唱時能發揮自己那特別的聲音﹑在合唱時又能同心同聲地和唱。

我很在意孩子聲音的發展﹐因為那是他們建立自信心的一部份﹔如果有人敢批評我學生的聲音﹑說一些愚蠢的評語﹐我會跟他們不客氣。所以我由其不喜歡香港的比賽﹐因為評分標準模糊到極。我曾聽過評判竟然會給一個四歲的小孩子的演唱一個“D”的評級﹔我好想問那位評判他憑什麼去說一個小朋友的聲音“不合格”﹖我想問他落筆前知道那個“D”足以摧毀一個小朋友的自信嗎﹖我想問他到底知不知道人為什麼要唱歌﹖

合唱指揮的職責是把“唱得好”那些小孩子的聲音訓練得更好﹔音樂老師則負責用盡辦法令那些“唱得不夠好”的孩子能自信地唱得好。後者更有挑戰性﹐所以我比較喜歡當音樂老師。

教科書嘛...其實我不明白為什麼音樂科要有教科書。音樂與數學和語文不同﹐除了樂理外的音樂知識都不是定理。而且我都曾經說過﹐認識樂理﹐未必認識音樂﹐所以音樂科未必一定要教樂理。音樂是創意科目﹑是活的科目﹔上一年寫的課程﹐今年已經有很多要修改的地方。學校會一本教課書用上幾年﹐甚至十多年真是匪夷所思!

如果音樂科沒有教科書﹐那應該教甚麼﹖古典音樂或是流行音樂﹖民族音樂重要嗎﹖一定要教作曲嗎﹖音樂老師與研究音樂教育的學者在這些問題上已經掙拗多年了﹔課程改了又改。我看這些文獻多年﹐都開始覺得納悶。為什麼我們不首先問自己音樂教育的價值﹖老師都會同意﹐我們都希望孩子長大後都認識音樂﹑愛音樂﹔唱得好不好﹑懂不懂樂器其實不重要。這些都是得到一般音樂老師認同的目標。

但試想想﹐一星期才兩節音樂課﹐課堂的內容真的能令他們畢生難忘嗎﹖他們長大後會記得六年級時聽過的交響曲或那個有型的中學音樂老師曾經在課堂播過Eminem嗎﹖即使記得一兩首歌﹐又如何﹖我們其實可以“教”他們的東西不多﹔而盲目地投其所好只能為學生提供娛樂。換句話說﹐音樂課任何的內容其實根本都不能替我們達成音樂教育的目標。

我剛說過﹐我們的目標不是為學生打造回憶的單元。但如果音樂老師能教懂孩子怎樣發現音樂﹐他們長大後的音樂世界可能會變得不一樣﹐會有自己獨特的音樂品味。其實這課題根本已經是教育的大趨勢﹐在科技的迅速發展下﹐老師的角色不再是知識傳授者。孩子能終身學習﹐便要懂得靠自己發現知識。互聯網也好﹑Youtube也好﹑看書也好﹑Podcast也好﹐音樂老師不必期望學生喜歡自己教授的歌曲﹐但我們要在課堂裡為他們提供所有的渠道去尋找自己喜愛的音樂。老師比較喜歡古典音樂便教古典音樂﹑喜歡教作曲便教作曲﹔在創意教育裡﹐我們首先要“喜歡”某課題﹔當我們喜歡教某種音樂﹐我們會自然地從不同渠道認真鑽研 - 學生要從我們身上學的正是這種態度。發現音樂的過程就是培養對音樂愛好的基礎﹐他們開始愛音樂﹐新發現便停不了。若這循環能生生不息﹐新一代的孩子長大後便會認識音樂﹐並會培養出對音樂獨特的態度﹔音樂堂留給他們的回憶﹐不再止於快樂地唱歌﹐他們會感謝音樂科培養出懂得靠自己發現音樂﹑欣賞音樂的審美能力。

幼兒與藝術

我很鼓勵家長送小朋友上畫班或手工藝班。即使是未懂走路的小孩子﹐他們正出於一個觸角非常敏感的階段﹔父母可以開始讓他們碰碰顏料﹑膠水﹑泥膠等不同物料。

其實坊間很多幼兒藝術班正為孩子提供這接觸藝術的機會。但每當我看到街上那些剛剛懂走路的小孩一臉茫然捧著他們的“製成品”﹐我都會覺得奇怪。他們拿著的可能是一隻用紙碟製成的小雞﹑一架用“廁紙筒”造的私家車﹐甚至是一隻跟他們身高差不多的海洋生物。我們都知道﹐這些製成品只是滿足成年人的道具 - 兩三歲的小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件製成品.

藝術是一種反映人們對世界的認知的渠道﹐對小孩子亦然。幼兒的創作不需要原因﹑不需要結果﹑更不需要方法。紙碟和小雞﹑廁紙筒和車﹐在小孩子眼內可能根本沒有直接的關係﹔這些製成品只反映成年人的創意(而且是不高的創意)。你放一張白紙﹑一些顏色筆在孩子 面前﹐他們會認真地畫﹐他們要一筆一筆地證明顏色筆與白紙的關係﹔說到這裡﹐你還會覺得他畫什麼還是重點嗎﹖你給小孩子一支漿糊筆﹑一些紙碎﹐他們會併命地黏啊黏﹔當我看到他們的那種專注﹐我便知道他們不是為造一隻水母而黏 - 可能他們正嘗試記下那黏黏的感覺啊!我怎好意思打擾他們。

按捺不住的通常是成年人。我們看到自己的孩子漫無目的地畫畫﹑搓泥膠和剪貼﹐便會開始覺得納悶﹔我們會提議﹕“不如我們剪個心心!”“讓媽媽教你畫粒星星!”“來﹐爸爸用泥膠造隻船給你!”小朋友這時會抬起頭來﹐歡天喜地的期待一個製成品。這一刻﹐雖然技術上的訓練繼續﹐但明顯地﹐創意便要停止﹔他們要學習複製和同意大眾對藝術的認知 (花是怎樣﹑船是怎樣)。這不是很可悲嗎?

近來我在看一本有關創意藝術的書﹐其中一章有關視覺藝術。我們都知道﹐在幼兒教育裡﹐過程比結果重要﹐但在視覺藝術的範疇﹐老師與家長都能做到以下幾點嗎﹖ (Edwards, p.165)

1) 收起所有填色活動﹐只供應白紙。
2) 準備材料時不複印。
3) 不提供一個給孩子“跟著做”的模型。
4) 不提供一套給孩子“跟著做”的步驟。
5) 只提供原材料和一個適合創作的環境。
6) 讓孩子按自己的速度創作。
7) 創作的過程中﹐不刷掉或丟掉孩子的任何製品。(我們沒有資格去判斷那些值得或不值得留下)

因為成年人的世界通常看重結果﹐所以要做到以上幾點其實很難。家長們會為那隻紙碟小雞而驕傲﹐但不懂得看著一堆漿糊和碎紙給適當的反映。書裡又指出一些“Inappropriate Approaches for Talking about Art"﹐換言之﹐我們有時候會幼稚地作出一些對孩子創作的言論和舉動。所以老實和家長要留意以下幾點﹕

1) 不要在開始創作前問小孩子他們要造什麼﹖(幼兒通常不會事前計劃到自己製成品的模樣)
2) 不要問他們要用什麼顏色。
3) 看著他們的製成品﹐不要告訴他們你覺得是什麼。(我們其實通常估錯﹐但他們無論如何都會點頭和應)
4) 不要介意製成品的整潔程度。(因為它跟創意是沒有直接關係的。要他們整潔﹐我們可能已犧牲了某程度的創意)

很難。我看完這幾點﹐便覺得這是對成年人的大挑戰。如果不問他們要畫什麼﹑不問他們畫了什麼﹐家長和老師還可以說什麼﹖

然後﹐我恍然大悟﹐關鍵就是成年人的說話 - 我們太多言了!孩子從來沒有問我們應該要畫什麼﹑沒有問我們覺得他畫的是什麼。他們需要的可能只是一句﹕“那是用顏色筆畫的嗎﹖一定很好玩!”或者“這作品真漂亮!”

文字和言語只會為創意加上不必要的註釋。當孩子創作時﹐請尊重他們﹑讓他們沉醉在他們所認識的藝術世界罷!他們才兩三歲﹐未來能跟他們欣賞藝術﹑談創意的日子還很漫長呢!

Reference:

Edwards, L. (2010). The Creative Arts - A Process Approach for Teachers and Children (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Prentice Hall.

Click here to see young children's 5 stages of drawing and writing (From Zero to Three)

學琴=中產﹖

最近有家長問了以下兩條問題﹕

1) 為何絕大部分家長選擇一門藝術給子女時,都會選擇音樂,而不是繪畫或其他?
2) 為何學鋼琴比起學其他西洋樂器流行﹖

答案可以很淺易﹕“音樂考試與比賽較繪畫比賽流行﹐指標比較容易定位。” “鋼琴老師容易找﹐琴行也梗有一間o係左近。”

但我想嘗試換個新角度回答問題。如果我說﹐問題的根源與經濟與社會有關﹐你會否覺得我誇張﹖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普遍貧窮﹐生於那個年代的孩子﹐絕大部份都沒有機會學樂器。到了這班孩子投入社會的時間﹐剛好是香港經濟起飛的美好時代。他們組織家庭﹑生兒育女﹔雖然節儉﹐但他們有能力投放適當的資源在子女的教育上。除了基本的學費開支﹐中產家庭都能騰出金錢給子女參加課外活動﹐通常是體育和藝術。

他們通常會選擇學西洋音樂﹐而且絕大部份都會選擇鋼琴。音樂教育的文獻有提及過這種用樂器來證明社會階級提昇的說法。從前﹐只有上等人才有能力買一部鋼琴放在家﹔到了今時今日﹐鋼琴差不多可以代表中產家庭。一套畫畫工具﹑一把二胡或一套芭蕾舞裙不能如一座巨型的鋼琴般實在地標籤一個家庭在經濟上的改變。

請不要誤會﹐我不是說﹐當天我父母送我學鋼琴和辛苦儲錢給我買鋼琴﹐只是為了要證明自己是中產。我要說的是從音樂教育去剖釋一個社會轉型的現象﹔其實不只在香港﹐這現象在各國都有發生。

到了今天二十一世紀﹐我們這班當年糊裡糊塗地被父母送去學琴的一代長大了。我們面對自己的子女的音樂教育抱著什麼態度呢﹖也許另一個轉型正在啟動。中產的社會已定型了多年﹐新一代的父母不必用一部鋼琴去證明他們的階級﹔他們學過音樂並知道要學西洋樂器﹐鋼琴並非唯一選擇。所以近年﹐我們會看到其他西洋樂器的冒起﹔中樂團也開始在不少學校內定位。這證明這一代家長對音樂教育的認識與接受程度高了。

對於這現象﹐我覺得很鼓舞。音樂樂器教育在香港能在數十年內從小眾走進大眾﹔人們開始明白音樂的好處。但願基礎音樂教育的目標也能趕快重新定位﹐令認識音樂成為一種基本的文化和權力。

(Note: The article "Why piano?" from this blog also tackles the same question. Please refer to it if you're interested.)

颳風下雨又如何﹖(An outdoor preschool in Norway)

說來慚愧﹐我大半生人都不大喜歡戶外活動。到了上大學的一次遊學﹐我才第一次躺在草地上看天空﹔而且那次更是逼不得以 - 一班女孩子嘻嘻哈哈地嚷著要躺在草地上拍張照﹐我怎好意思推搪﹖還記得躺在草地上的十數分鐘內﹐我腦海裡想著的只有害怕小蟲及螞蟻會爬到我的頭髮裡﹑有怕濕漉漉的泥土會沾到手臂上。

我在香港長大﹐“骯髒”的定義很廣 - 我從小便知道不能碰泥土裡的小蟲﹑石灘上的寄居貝殼或草地上的野花 - 因為它們都很骯髒。小孩子時代﹐有時候按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會頑皮地跟這些大自然的朋友握個手。不出一分鐘﹐我便會被帶到廁所洗手。久而久之﹐我便連跟它們握手的衝動也沒了 - 大自然從此便是個陌路人。

現在的孩子﹐兩歲的時候讓他們搓泥膠﹔不消半分鐘﹐他們便會看看自己沾滿麵粉的雙手﹐嚷著要媽媽帶他們去洗手。他們用顏料畫畫﹐有水彩不小心滴到衣物上和臉上﹔傭人看在眼內﹐立即會用最快的速度把小孩子帶離“現場”﹐替他們洗臉和換衣服。漸漸地﹐孩子不想再碰那些顏料和泥膠 - 因為它們很骯髒。

在石屎森林長大的小孩﹐一句“eeeeeee! 好污糟啊!”便令自己喪失了很多接觸大自然和藝術的機會。那是多麼的可惜!

你看挪威這班上戶外學校的孩子。他們的手感受過小蟲在手心爬行那癢癢的感覺﹑感受過土豆從泥土裡剛拔出來時的濕度﹔哪怕被蟲子咬了一下﹑哪怕泥土藏於指甲逢內﹖你看他們多享受跟大自然做朋友!!他們畫火柴時不小心碰到小火種也不哼一聲﹔因為老師說只要下次小心點便可以了。
三﹑四歲的小孩子便明白天氣的變化﹔他們不會因為下雨天而失望﹐因為有些遊戲只有下雨天才能玩啊!風大一點﹐他們不會皺著眉上學﹔只要多穿一點衣服便行! 這教學模式令我很感動﹔雖然我不了解整套課程的內容﹐但至少﹐小孩子長大後會變成不怕風雨的人! 身為家長﹐還求甚麼﹖

要上沒有創作的音樂課﹐我寧可孩子去操場跑圈 - 起碼能強身健體。

音樂堂裡所有的活動通常都能歸納在三個範疇﹕聆聽﹑表演﹑創作。(listening, performing and composing) 從前當音樂老師很容易﹔通常老師會選擇吩咐各位打開音樂書﹐一直唱到下課(表演)﹑或讓一班四十多人一起望著二十四吋電視熒幕上放映的天鵝湖 (聆聽)。 但時代不同了﹐如果我有孩子﹐而他的音樂老師依然用這些方法教音樂﹐我寧願我的孩子到操場跑十個圈 - 起碼可以練練氣﹐不用浪費時間。 受過正規訓練的音樂老師﹐一定懂得很多有關 listening 和 performing 的有趣活動﹐所以這兩方面的目標不難達...成。但說到創作﹐最有經驗的老師都會給難到。 借口通常包括﹕ “孩子還少﹐他們怎能作曲﹖” “我只是音樂老師﹐不懂作曲﹑更不懂教作曲。” 其實我到今天都會用這些借口來逃避教授創作 - 老實說﹐我不教﹐孩子和家長都不會要求。(因為他們都不知道音樂教育原來包括創作) 但是﹐我知道如果我不在小一開始引導他們創作﹑告訴他們創作的重要﹐他們一定不會突然到中學畢業前突然懂得作曲。(Composition可是GCSE﹑IB Music 的畢業要求啊!) 教育要求學生用中英文作文﹐那我覺得教育同樣得要求學生學會用音樂﹑用顏色等創作。所以﹐身為音樂老師﹐儘管如何不願意也得引導學生創作。 習慣了﹐其實一點也不難。起初的困難﹐原來源自那狹窄的“成年人思想” - 其實從來每有人說過“音樂創作” 等於 “作曲”。小孩不懂五線譜﹑不懂樂理﹐但最有想象力﹔只要老師多花一點點心思﹐他們便能在課堂上製造無窮無盡的驚喜。 雖然我仍然堅持不到小三不正式教五線譜(因為很悶)﹐但我小二的學生﹐在下學期初已開始用電腦作曲了!我最欣慰的不是看見他們為自己的“第一首歌”而努力﹐而是看見他們已經視創作為音樂課的一部份。 我教授創作的策略是“見步行步“ - 孩子在創作上要走到哪裡﹐我便進我所能帶他們到哪裡。我最希望有一天﹐他們要去一處我從未到過的地方﹐然後我告訴他們﹕“孩子﹐真正創作的路﹐其實是要靠自己的。雖然有時候會寂寞﹐但老師會在這裡等你﹔期待你的作品!”

莫扎特效應

無呢件事。

其實大學一年級時﹐呢個課題o係音樂教育界已經唔係新事。教授問我地﹕“邊個信莫扎特效應﹖” 雖然係有幾個同學舉手﹐但係我們根本唔係好明成件事。我地好似又真係唔知o係邊度睇過﹕“古典音樂能令孩子更聰明”之類o既新聞或廣告﹔莫扎特雖然寫過無數唔同種類o既音樂﹐但斷估佢自己都無心作俾我地o既腦部發展掛﹖

教授回應﹕“完全無呢樣o野 - 從來無研究顯示過音樂能夠令人更聰明。”

呢幾年﹐香港o既playgroup越開越多﹐好多以音樂為主﹐仲以“學音樂能令孩子更聰明”之類o既廣告o黎來招攬顧客。超過份﹑勁無知!

其實如果你上網search一search﹐你就會搵到好多關於呢個效應點樣被無限放大。(yahoo知識都有!)等我o係度用廣...東同大家講講。

背景﹕
1993年﹐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的幾位教授邀請了36位大學生參與研究﹐發覺佢地聽完十分鐘莫扎特o既Sonata之後﹐佢地o既圖像思維(IQ TEST 其中一環)勁o左8-9 分。現象維持大概十分鐘。

大家要留意既係underlined左o個三個point: 大學生﹑莫扎特o既﹑圖像思維

“大學生”
唔係BB﹐唔係幼稚園學生。類似o既研究﹐從來未試過用小朋友而得到同樣效果。即係話﹐其實呢個研究唔係太關家長事 - 除非家長自己想自己o既圖像思維進步。

“莫扎特o既”
要做Mozart effect o既研究﹐實驗員通常都會用返1993年o個首。(Sonata in D major, K488 - for 2 hands) 有研究都試過用其他唔同年代作曲家o既音樂﹐甚至小說獨白﹐但係只有莫扎特或類似莫扎特o既樂曲有result。亦有其他實驗員嘗試做Mozart Effect 一模一樣o既實驗﹐卻得唔到相同效果。

“圖象思維”
如果你做過IQ test﹐你一定知道IQ其實包括好多方面。圖象思維(spatial intelligence)包括解讀3D圖案o既能力。Mozart Effect 呢個研究只係針對呢方面o既能力。家長唔好唸多o左。


其實我自己都好鍾意莫扎特o既音樂﹐亦都會介紹家長聽﹔但係絕對唔係因為聽莫扎特會令小朋友更聰明 - 鐘意咪聽o羅。無論大人定小朋友可聽自己鐘意o既音樂﹑做自己鐘意做o既o野﹐可以令人放鬆﹔個人無o甘緊張﹐邊方面表演都自然地好o的啦。

有興趣睇多少少研究o既家長﹐可以去呢個indiana university o既網頁﹕
http://www.indiana.edu/~intell/mozarteffect2.shtml

而Yahoo亦有以下報導﹕


聽莫札特 IQ不會變高

(法新社維也納10日電) 莫札特故鄉奧地利的研究人員今天表示,聽這位古典音樂家的作品不會讓人聰明。這份研究結果與1993年創造出「莫札特效應」(Mozart effect)一詞的報告截然不同。

對音樂教育﹐家長(可以)有要求嗎﹖

我們這一代﹐很多都在香港的填鴨式教育中成長。現在填鴨式都變成過去式﹐學校要生存﹐大都標榜全人教育﹑雙語學習等等新的概念。 比起上一代﹐這一代的家長都對子女的教育有極高的要求﹔看見不滿﹐他們會立即向校方反映。子女的英文口語不流利﹐他們會致電英語老師﹐表達自己對英語運用對二十一世紀的重要﹔數學功課課題太容易﹐他們會寫封信給校長﹐要求為學習課題增添難度。當然少不了的是送子女上補習班﹐確保他們的成績達標/超標。 那音樂呢﹖ 當然﹐有很多家長仍然視音樂為可有可無的科目﹐所以他們不會對音樂科有要求。但不少家長很明白全人教育的意思包括藝術教育...﹔換言之﹐他們知道藝術比起語言和科學同樣重要。可惜的是﹐他們不懂得對音樂/藝術教育作出要求﹐所以他們只好盲目地要子女學好鋼琴﹔考好八級鋼琴作為培養子女音樂感的指標。 但家長們﹐請撫心自問﹐你們當中有大部份都在自己父母的強迫下學過樂器﹐踏進過那冷冰冰的考試室內戰戰兢兢地奏樂。今天﹐你們能自詡有音樂感嗎﹖你們都能不害羞地在朋友面前大聲高歌嗎﹖你們知道別的國家的音樂文化嗎﹖你們都能在子女彈奏後﹐準確地告訴他們什麼地方做得特別好﹑什麼地方可以改善嗎﹖(就像跟進他們的中英數功課時那樣嚴格。) 你們都希望盡力協助子女在任何一方面都能做得好﹐但面對音樂﹐你們可能覺得無能為力﹐因為從前的音樂教育沒有好好地替大家在這門藝術上打好基礎。這個普遍的盲點令家長們不能為孩子在音樂上訂下一個清晰的目標﹔亦不能向校內的音樂老師提出我們對這學科的要求。要停止這個惡性的循環﹐我們要多了解所謂的音樂感究竟指什麼。為什麼在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中﹐音樂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 竟然可以擠身其中﹐與一直深得我們寵幸的語言﹑邏輯等能力看齊﹖

何謂美感﹖(What is Aesthetics?)

"Aesthetic Education" 是西方藝術教育文獻裡常見的題目。“Aesthetic Education” 通常包括音樂﹑視覺藝術﹑戲劇與舞蹈 - 透過不同種類的藝術媒體﹐小孩子開始培養他們的審美觀。“美”的定義很空泛﹐我喜歡的音樂﹐你未必喜歡﹔但我不能說我是對﹐你是錯。

昨晚﹐我在準備 presentation 的時候嘗試給 “Aesthetic”(美感)一個定義﹔想了良久﹐我都想不出來。既然我不能解釋它是什麼﹐我便倒過來說它”不是“什麼。我想到三點﹕

1) 美感不是一種知識。我們不能單憑上樂理課或熟讀美術歷史而變有美感。再者﹐知識會被遺忘﹐美感卻沒有時間性﹔即使身體老去﹑記憶褪去﹐美感依然健全。所以一個懂得顏色構造或考獲八級樂理的人﹐未必等於審美能力超強。

2) 美感不是一種技能。所謂熟能生巧﹐技能上的進步通常依賴不停的練習﹔一旦疏于練習﹐技能便會退步。在我身邊﹐有多少朋友早早便考獲八級鋼琴證書﹐但十年後 (或考試一星期後)﹐他們還能自如地在鋼琴上彈到 C major scale 嗎﹖審美觀像顆不死的種籽﹐要是你好好地把它種在小孩子的心理﹐加上栽培﹐它會慢慢成長﹔但是即使我們不理它﹐它也不會老去﹑不會死掉。

3) 美感不單是一種感覺 - 當然﹐美感跟感覺有關。但細想﹐感覺如“憤怒”﹑“驚恐”或“憂愁”不是一種需要培養的東西。情感與生俱來﹐小孩子一出生就能表達喜怒哀樂﹐但似乎他們的美感會隨著年紀遞增 - 從只會畫火柴人到懂得人像素描。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慢慢學會欣賞藝術﹐但不會要求他們在快樂上進步。

那﹐美感到底是什麼﹖現代的藝術教育﹐真的能培養有審美能力的人嗎﹖

露露與豬豬 - 音樂樂理卡通片 (國語)

暑假期間的北京之行﹐除了參加了很多音樂教育的研討會和講座外﹐最大的得益莫過於我在北京以便宜的價錢買回來的音樂教材。香港的琴行雖多﹐但要找一本真正有用的書實在十分困難。除了書本﹐我還買了很多套不同題材的教學光碟﹔其中一套很值得我在此推介。


這套名為<<露露與豬豬>>的卡通是一套很適合幼兒園到初小的樂理教材﹔全片曾在CCTV播出。令我驚訝的是它的質素﹔除了它的語言是(標準)國語外﹐我在觀賞過程中﹐完全感受不到一丁點“中國製造”的那份土氣。影片的內容是小孩子最喜歡那種王子救公主的故事﹑背景音樂全都是耳熟能詳的古典音樂段落﹐而且用的恰到好處﹔動畫的質素超高﹐絕對比得上小孩子平常看的日本動畫。樂理由淺入深﹔雖然是蜻蜓點水式的介紹﹐但對年幼的學生來說已經足夠。整套卡通分為十八集﹐每集大約長十二分鐘。(有點像我小時候看的ETV) 以下是較詳盡的簡介﹕

故事大綱

<<露露與豬豬>> 向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充滿驚險、傳奇、幽默,具有神奇魔幻色彩的故事:音樂家豬豬在一次偶然的旅行中,誤入一個神秘的小城,豬豬在這座奇怪的小城裡漫無目的的遊蕩,然後無意中喚醒了音樂精靈露露公主,並了解到這個小城原來叫做普拉圖,那時侯到處充滿了音樂、舞蹈、歌聲和笑聲,直到有一天,一個女巫因嫉妒小城中快樂的人們,用她那邪惡的魔法一夜之間掠走了全城人所有關於音樂的記憶和知識,把音樂家們變成了樂器,並把他們和露露公主囚禁在歌劇院裡,唯一能解除魔法的辦法就是他們重新獲得音樂知識。誤入歌劇院的豬豬和露露公主成了好朋友,他們共同努力,一點一點的“喚醒了”歌劇院中的鋼琴、提琴、長笛等樂器,使他們能夠演奏出動人的音樂......

目錄與教學重點

第一集 音樂之城的傳說
重點﹕故事簡介

第二集 箱子裡的小公主
重點﹕五線譜;音符;譜號;指揮棒。樂器介紹 (一)

第三集 神秘的節奏
重點﹕節奏、附點、樂器介紹(二);踢踏舞

第四集 斷橋之城(上)
重點﹕節拍;小節、小節線

第五集 斷橋之城(下)
重點﹕拍子;單拍子與復拍子

第六集 會唱歌的城堡
重點﹕聲音、樂音、噪音;音列、音級;音名、唱名

第七集 可怕的琴鍵樓梯(上)
重點﹕半音;全音

第八集 可怕的琴鍵樓梯(下)
重點﹕基本音級的升、降記號;重降、重升記號;等音;還原記號

第九集 “吸引人”的鋼琴
重點﹕調式與主音;調式音階、音級;自然大調音階和調號;大調式音樂

第十集 會飛的琴鍵
重點﹕自然小調音階和調號;小調式音樂;關係大小調;轉調

第十一集 神秘的曲譜
重點﹕休止符

第十二集 女巫的寶藏
重點﹕音組;中央C;標準音;木管樂器介紹

第十三集 最可怕的蛋糕
重點﹕省略記號

第十四集 丟失了聲音的世界
重點﹕力度標記

第十五集 美麗的八音盒
重點﹕裝飾音

第十六集 魔鏡之歌(上)
重點﹕連音記號;斷音記號;持續音記號

第十七集 魔鏡之歌(下)
重點﹕C譜號;大譜表

第十八集 隆隆的音樂火車
重點﹕速度記號;反覆記號

光碟加了密﹑不能複製。但總算讓我在找到幾個在網上觀看或下載的途徑﹕(請按下列網頁連結)

1) 土豆網 (好像比較可信賴﹐但集數次序亂了而且不齊全﹐畫面較粗糙)
2) 飛翔在故事的天空 (是內地一位媽媽的博客﹐有詳盡介紹﹐需下載)
3) 我樂網 (集數齊全﹑畫面最清晰﹐但我沒有聽過這個網站﹐不能肯定是否可靠)

以上網頁均有廣告內容﹐適宜家長陪同小童觀看。

下次到北京﹐我建議家長和音樂老師們可到中央音樂學院天天書店逛逛﹐除了能買到這套光碟外﹐還有很多香港找不到的教材﹔大部份出品的質素都很高﹑並且都很便宜!(我並非在幫它賣廣告﹐但當我從香港這片音樂教育的沙漠走到那邊的書局﹐真的大開眼界 - 最重要的是所有教材都用中文編寫!)

雞腳上的小屋 (The Hut on Fowl's Legs)

女巫似乎是童話裡不能缺少的一角。如果童話世界只有幸福快樂﹐沒有問題的話﹐王子會變成一個可有可無的嘍囉﹔沒有歹角﹐成就不了英雄。而公主如果生在一個沒有毒蘋果﹑毒針和惡毒姊妹的故事裡﹐她們的生平根本不值得被記載下來。童話故事是童年回憶裡美好的一環﹐多少小男孩﹑小女孩都渴望過自己是故事裡的王子公主。我們也感謝童話故事﹐原來從小﹐我們已知道世界其實不完美 - 無論如何﹐壞人總會存在。

各國的小孩子印象中的巫各有不同。在蘇聯﹐Baba Yaga 是最家傳戶曉的代表。她的身世是個迷﹐她住在長有一支雞腳的小屋裡﹐有的故事說這小屋沒有窗戶和門﹐Baba Yaga 平常通常靠煙囪出入。有的故事卻說她專門吃小孩子﹔當她一知道有小孩子在森林迷路﹐她便會轉動小屋﹑打開窗戶﹐為的是方便狩獵...人們對Baba Yaga 的印象並不全部是壞的﹐因為有人深信她其實是一個身居森林深處的寂寞老婦人,心中渴望成為一個慈藹的奶奶,有一個孫子陪伴在身旁;為此她喬裝成一名平凡的老太太,走進村子里,一心想藉著幫忙忙碌的主婦,以便和天真的孩子朝夕相處。

我很喜歡這位歹角﹐由其是她的住所﹐因為我用盡我的想象力也不能幻想“雞腳上的小屋”是什麼模樣。直至我在網上看到這張相片~啊~原來如此!

我曾經介紹過一首叫“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的樂章。它是前蘇聯作曲家Mussorgsky其中一首最有名的作品。每一首樂章都有一個情景配合。其中的一首正是“The Hut on Fowl's Legs (Baba-Yagá)”。配合原裝蘇聯的動畫﹐小朋友應該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