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與藝術

我很鼓勵家長送小朋友上畫班或手工藝班。即使是未懂走路的小孩子﹐他們正出於一個觸角非常敏感的階段﹔父母可以開始讓他們碰碰顏料﹑膠水﹑泥膠等不同物料。

其實坊間很多幼兒藝術班正為孩子提供這接觸藝術的機會。但每當我看到街上那些剛剛懂走路的小孩一臉茫然捧著他們的“製成品”﹐我都會覺得奇怪。他們拿著的可能是一隻用紙碟製成的小雞﹑一架用“廁紙筒”造的私家車﹐甚至是一隻跟他們身高差不多的海洋生物。我們都知道﹐這些製成品只是滿足成年人的道具 - 兩三歲的小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件製成品.

藝術是一種反映人們對世界的認知的渠道﹐對小孩子亦然。幼兒的創作不需要原因﹑不需要結果﹑更不需要方法。紙碟和小雞﹑廁紙筒和車﹐在小孩子眼內可能根本沒有直接的關係﹔這些製成品只反映成年人的創意(而且是不高的創意)。你放一張白紙﹑一些顏色筆在孩子 面前﹐他們會認真地畫﹐他們要一筆一筆地證明顏色筆與白紙的關係﹔說到這裡﹐你還會覺得他畫什麼還是重點嗎﹖你給小孩子一支漿糊筆﹑一些紙碎﹐他們會併命地黏啊黏﹔當我看到他們的那種專注﹐我便知道他們不是為造一隻水母而黏 - 可能他們正嘗試記下那黏黏的感覺啊!我怎好意思打擾他們。

按捺不住的通常是成年人。我們看到自己的孩子漫無目的地畫畫﹑搓泥膠和剪貼﹐便會開始覺得納悶﹔我們會提議﹕“不如我們剪個心心!”“讓媽媽教你畫粒星星!”“來﹐爸爸用泥膠造隻船給你!”小朋友這時會抬起頭來﹐歡天喜地的期待一個製成品。這一刻﹐雖然技術上的訓練繼續﹐但明顯地﹐創意便要停止﹔他們要學習複製和同意大眾對藝術的認知 (花是怎樣﹑船是怎樣)。這不是很可悲嗎?

近來我在看一本有關創意藝術的書﹐其中一章有關視覺藝術。我們都知道﹐在幼兒教育裡﹐過程比結果重要﹐但在視覺藝術的範疇﹐老師與家長都能做到以下幾點嗎﹖ (Edwards, p.165)

1) 收起所有填色活動﹐只供應白紙。
2) 準備材料時不複印。
3) 不提供一個給孩子“跟著做”的模型。
4) 不提供一套給孩子“跟著做”的步驟。
5) 只提供原材料和一個適合創作的環境。
6) 讓孩子按自己的速度創作。
7) 創作的過程中﹐不刷掉或丟掉孩子的任何製品。(我們沒有資格去判斷那些值得或不值得留下)

因為成年人的世界通常看重結果﹐所以要做到以上幾點其實很難。家長們會為那隻紙碟小雞而驕傲﹐但不懂得看著一堆漿糊和碎紙給適當的反映。書裡又指出一些“Inappropriate Approaches for Talking about Art"﹐換言之﹐我們有時候會幼稚地作出一些對孩子創作的言論和舉動。所以老實和家長要留意以下幾點﹕

1) 不要在開始創作前問小孩子他們要造什麼﹖(幼兒通常不會事前計劃到自己製成品的模樣)
2) 不要問他們要用什麼顏色。
3) 看著他們的製成品﹐不要告訴他們你覺得是什麼。(我們其實通常估錯﹐但他們無論如何都會點頭和應)
4) 不要介意製成品的整潔程度。(因為它跟創意是沒有直接關係的。要他們整潔﹐我們可能已犧牲了某程度的創意)

很難。我看完這幾點﹐便覺得這是對成年人的大挑戰。如果不問他們要畫什麼﹑不問他們畫了什麼﹐家長和老師還可以說什麼﹖

然後﹐我恍然大悟﹐關鍵就是成年人的說話 - 我們太多言了!孩子從來沒有問我們應該要畫什麼﹑沒有問我們覺得他畫的是什麼。他們需要的可能只是一句﹕“那是用顏色筆畫的嗎﹖一定很好玩!”或者“這作品真漂亮!”

文字和言語只會為創意加上不必要的註釋。當孩子創作時﹐請尊重他們﹑讓他們沉醉在他們所認識的藝術世界罷!他們才兩三歲﹐未來能跟他們欣賞藝術﹑談創意的日子還很漫長呢!

Reference:

Edwards, L. (2010). The Creative Arts - A Process Approach for Teachers and Children (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Prentice Hall.

Click here to see young children's 5 stages of drawing and writing (From Zero to Th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