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a person can't read or write, you don't assume that this person is incapable of it, just that he or she hasn't learned how to do it. The same is true of creativity. When people say they're not creative, it's often because they don't know what's involved or how creativity works in practice." wrote Sir Ken Robinson in his book THE ELEMENT. Hopefully, this site can open a door for parents, teachers and our beloved children.
要上沒有創作的音樂課﹐我寧可孩子去操場跑圈 - 起碼能強身健體。
音樂堂裡所有的活動通常都能歸納在三個範疇﹕聆聽﹑表演﹑創作。(listening, performing and composing) 從前當音樂老師很容易﹔通常老師會選擇吩咐各位打開音樂書﹐一直唱到下課(表演)﹑或讓一班四十多人一起望著二十四吋電視熒幕上放映的天鵝湖 (聆聽)。 但時代不同了﹐如果我有孩子﹐而他的音樂老師依然用這些方法教音樂﹐我寧願我的孩子到操場跑十個圈 - 起碼可以練練氣﹐不用浪費時間。 受過正規訓練的音樂老師﹐一定懂得很多有關 listening 和 performing 的有趣活動﹐所以這兩方面的目標不難達...成。但說到創作﹐最有經驗的老師都會給難到。 借口通常包括﹕ “孩子還少﹐他們怎能作曲﹖” “我只是音樂老師﹐不懂作曲﹑更不懂教作曲。” 其實我到今天都會用這些借口來逃避教授創作 - 老實說﹐我不教﹐孩子和家長都不會要求。(因為他們都不知道音樂教育原來包括創作) 但是﹐我知道如果我不在小一開始引導他們創作﹑告訴他們創作的重要﹐他們一定不會突然到中學畢業前突然懂得作曲。(Composition可是GCSE﹑IB Music 的畢業要求啊!) 教育要求學生用中英文作文﹐那我覺得教育同樣得要求學生學會用音樂﹑用顏色等創作。所以﹐身為音樂老師﹐儘管如何不願意也得引導學生創作。 習慣了﹐其實一點也不難。起初的困難﹐原來源自那狹窄的“成年人思想” - 其實從來每有人說過“音樂創作” 等於 “作曲”。小孩不懂五線譜﹑不懂樂理﹐但最有想象力﹔只要老師多花一點點心思﹐他們便能在課堂上製造無窮無盡的驚喜。 雖然我仍然堅持不到小三不正式教五線譜(因為很悶)﹐但我小二的學生﹐在下學期初已開始用電腦作曲了!我最欣慰的不是看見他們為自己的“第一首歌”而努力﹐而是看見他們已經視創作為音樂課的一部份。 我教授創作的策略是“見步行步“ - 孩子在創作上要走到哪裡﹐我便進我所能帶他們到哪裡。我最希望有一天﹐他們要去一處我從未到過的地方﹐然後我告訴他們﹕“孩子﹐真正創作的路﹐其實是要靠自己的。雖然有時候會寂寞﹐但老師會在這裡等你﹔期待你的作品!”